100元过夜电话联系有电话_附近100块上门4个小时_同城300带吹电话

 
欢迎访问济宁教育学院!
官网
您当前的位置:
传承经典 涵养师德 赋能教育 ——济宁教育学院第二期“读经典 润师德”传统文化素养提升培训活动纪实(一)
来源: | 作者:培训处 | 发布时间: 2025-04-12 | 77 次浏览 | 分享到:

【编者按】中华经典是千年师道的智慧长河,师德涵养是教育初心的精神根系。济宁教育学院积极响应国家“文化强国”号召,深耕儒家文化沃土,将"修己安人"的师道精髓熔铸于教师培养体系,举行第二期"读经典 润师德"传统文化素养提升培训活动,在"知行合一"的育人实践中,研习经典涵养师德初心。全体教师从《大学》中体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责任担当,于《学记》里探寻“道而弗牵,强而弗抑”的教育智慧,在字里行间触摸教育的本质,在研讨交流中碰撞思想的火花。无论是课堂上的共读感悟,还是笔尖流淌的育人思索,皆凝结着对“为学、为教、为人”的深刻叩问。分享教师研修心得,既为留存文化传承的现场,更期激荡教育创新的涟漪,愿这些源于经典、发乎真心的文字,成为彼此滋养的精神纽带,让传承与创新在教育的土壤里共生共长,让师德的芬芳在经典的浸润中愈发醇厚。 

 

  

研读心得交流分享主持人:研读1组学习委员  杨维彬

《大学》作为儒家经典之一,承载着中华文化的智慧与思想精髓,它以“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为核心,阐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递进逻辑,为后世提供了修身立业的指导原则。通过研读《大学》,我们得以在纷繁的教学工作中回归本真,思考如何以“诚正心、齐家(校)治国平天下”的胸怀,践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在忙碌的教学工作之余,我们能够静下心来,细细品味这部千古名著,无疑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和智慧的启迪。

 

 

研读心得交流分享人:研读班副班长  田洪亮

一要培养家国情怀,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大学》的“八目”强调家国一体,这与当代“大思政”教育理念高度契合。在学校教育中,应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怀,让他们从小树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

二要加强自身修养,自觉做到为人师表、立德树人。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当以身作则,注重师德修养,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只有教师自身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三要注重家校共育,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家庭教育是个人成长的起点,良好的家风对孩子的品德塑造至关重要。学校应加强与家庭的沟通合作,帮助家长提升教育水平,共同为孩子“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使其从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大学·八目》所蕴含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至今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它告诉我们,个人的道德修养不仅关乎自身,更与家庭、社会、国家息息相关。在新时代,我们更应传承这一优秀传统文化,加强道德建设,培养家国情怀,让个人成长与社会进步同频共振,共同迈向更加和谐美好的未来。

 


研读心得交流分享人:研读1组学员  张杨语真

教学要“知止”:目标清晰,方能不乱于心。《大学》说“知止而后有定”,在本艳老师的解读下,我明白了这句话的意思是,明确目标才能心定志坚。语文教学常面临内容庞杂、课时紧张的问题,若目标模糊,课堂容易陷入“面面俱到却面面不到”的困境。比如教授《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课,若既要梳理文言虚词,又要分析人物性格差异,还要探究孔子“礼乐治国”的思想,一节课难免浮于表面。

后来我尝试以“至善”思维调整设计:一节课只聚焦一个核心目标。字词释义依托师徒问答情境展开,人物性格通过分角色朗读初步感知,而思想内核则围绕“曾皙之志为何打动孔子”展开讨论。这让我体会到,目标明确不是舍弃深度,而是让教学脉络更清晰、学生思考更从容。

育人要“至善”:以文化人,润物无声。“止于至善”强调精神的至高追求,而语文课的人文性恰恰体现在对真善美的唤醒。经典文本中藏着无数“至善”的种子,我们要做的,是让这些种子在学生心里生根发芽。《大学》让我逐渐明白,所谓“至善”,或许不是让学生记住某个标准答案,而是教会他们在裂缝中寻找光的形状。就像史铁生凝视地坛的每一片落叶,语文课堂也该有凝视平凡的勇气。毕竟,真正的教育,往往发生在对细微之物的敬畏里。  

成长要“躬行”:从文本到生活,知行合一。《大学》强调“修身为本”,而语文教学最终要让学生将经典中的智慧转化为行动力。这要如何实现呢?我的体会是:少一些机械训练,多一些真实情境中的实践。在讲解议论文写作时,我曾陷入“论点—论据—论证”的公式化教学中,直到尝试引入学生热议的《哪吒2》作为素材。这让我逐渐明白,所谓“真实情境”,未必是走出教室的社会调查,而是让语文与学生的精神世界同频共振。当他们意识到文字能解释自己的困惑、表达内心的炽热时,经典便不再是遥远的训诫,而成为照亮生活的火把。

《大学》提醒我:语文教学不是灌输知识的“技”,而是滋养生命的“道”。作为教师,我们或许无法立刻让学生达到“至善”之境,但至少可以在他们心中种下一颗向往光明的种子。愿我们都能怀着“知止”的清醒,坚守“至善”的初心,在教育的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研读心得交流分享人:研读3组学员  徐艳云

《大学》所言的“大学”是“大人之学”,是成就君子人格、实现生命价值的学问。作为中职思政课教师,我习惯了在课堂上讲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道德和法治观念,却很少有机会回到中华文明的源头,去探寻那些支撑我们精神世界的古老智慧。重读《大学》让我意识到,即便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也不能忽视“成人”教育的根本任务。我们的学生大多是十五六岁的青少年,正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期,他们不仅需要掌握一技之长,更需要明白做人的道理。这恰恰与《大学》提出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形成了跨越两千年的呼应。

“明明德”敦促我的教学视角发生微妙而深刻的变化:从我可关注学生知识点掌握和考试成绩到用心思考如何唤醒每个学生内在的良善本性。《大学》告诉我,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帮助他们“明”自身本有的“明德”,重新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在讲授“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时,我不再满足于条文的解释,而是设计情境让学生思考:在这个情境中,你内心最真实的声音是什么?你认为怎样做才是对的?通过这种方式,唤醒中职生的"明德"之光。

《大学》中“日新”的理念对我的专业成长产生了深远影响。“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箴言激励我们应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和教学方法。我们应定期参加教学研修,学习最新的教育技术;多主动向同事请教,观摩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反思+经验”才能提升了教学水平,在专业发展中找到了持久的动力和乐趣。更重要的是,用这种持续的自我更新行动向学生展示了终身学习的态度——这或许是最有说服力的思政教育。

把《大学》智慧融入中职思政课教学,我进行了一系列尝试。在讲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引导学生将其与“大学之道”进行对比思考,发现其中的精神传承;在“职业生涯规划”模块,引用《大学》“知止而后有定”的观点,帮助学生理解明确目标的重要性;在班会课上,我们共同讨论“什么是真正的成功”,借鉴“德者本也,财者末也”的思想纠正功利主义倾向。这些教学尝试会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也会开始重新思考学习的意义和人生的方向。

 【编后语】"明德至善"的古训与现代课堂的智慧相遇,当"格物致知"的哲思与教书育人的实践相融,教育者们在这场跨越千年的对话中,谱写出独特的生命乐章,让我们触摸到了教育者灵魂的温度。几位分享人以“修身为本”,加强道德建设,培养家国情怀,让个人成长与社会进步同频共振;在"苟日新,日日新"的教学现场,将"正心诚意"化为润物无声的德育浸润;在"致知在格物"的指引下重构探究式课堂,唤醒学生的"明德"之光。这些鲜活的案例印证了经典不是故纸堆里的标本,而是流动在师生互动中的生命活水。愿我们都能怀着“知止”的清醒,坚守“至善”的初心,在教育的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组稿:吴海菊   

摄像:培训处 各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