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元过夜电话联系有电话_附近100块上门4个小时_同城300带吹电话

 
欢迎访问济宁教育学院!
官网
您当前的位置:
传承经典 涵养师德 赋能教育 ——济宁教育学院第二期“读经典 润师德”传统文化素养提升培训活动纪实(四)
来源: | 作者:培训处 | 发布时间: 2025-04-19 | 40 次浏览 | 分享到:

【编者按】中华经典是千年师道的智慧长河,师德涵养是教育初心的精神根系。济宁教育学院积极响应国家“文化强国”号召,深耕儒家文化沃土,将"修己安人"的师道精髓熔铸于教师培养体系,举行第二期"读经典 润师德"传统文化素养提升培训活动,在"知行合一"的育人实践中,研习经典涵养师德初心。全体教师从《大学》中体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责任担当,于《学记》里探寻“道而弗牵,强而弗抑”的教育智慧,在字里行间触摸教育的本质,在研讨交流中碰撞思想的火花。无论是课堂上的共读感悟,还是笔尖流淌的育人思索,皆凝结着对“为学、为教、为人”的深刻叩问。分享教师研修心得,既为留存文化传承的现场,更期激荡教育创新的涟漪,愿这些源于经典、发乎真心的文字,成为彼此滋养的精神纽带,让传承与创新在教育的土壤里共生共长,让师德的芬芳在经典的浸润中愈发醇厚。

 


研读心得交流分享主持人:研读2组学习委员  孙相辉

经典如镜,映照初心;师道如兰,浸润德行。本周的《大学》研读活动,从诚意正心到修身齐家,从格物致知到治国平天下,经典智慧如春雨润物,悄然滋养着我们每一位教育者的初心。读书使人快乐,分享更是一件幸福的事情,今天,就让我们以交流促深化,以分享助前行,共同探寻经典传统文化与当代师德建设的共振密码。



研读心得交流分享人:研读班副班长  郑慧

《大学》不仅是一部古老经典,更是照亮当代中职教师师德修养的明灯。在职业教育面临转型与提升的今天,重拾儒家教育智慧,对构建新时代中职教师的精神家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大学》开篇"明明德"之训,于当代中职教育恰似一泓清泉。有的老师不再简单批评学生上课走神,而是走出课堂,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理解和关爱学生;有的老师将45分钟的课堂解构重组,用匠人打磨器物的耐心等待思维火花的迸溅;更有教师将车间设备调试为德育载体,在数控机床的精密运转中阐释何为生命的秩序感。这些教育实践本质上都是对"明明德"的躬身诠释,当教师不再执着于纠正"问题",转而以明德之光烛照人性本真,那些曾被定义为"顽石"的璞玉,终将在温润持久的教育浸润中显露出独特光彩。

"格物致知"的治学态度,为中职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了方法论指导。职业教育不是简单的技术训练,而是需要教师不断探究专业本质与教育规律。我校幼儿保育专业、新能源汽车专业、机电技术等各专业教师一直在践行着这一理念,不仅钻研教材,更深入企业调研产业前沿,将真实工作场景转化为教学案例。他们体会到:"格物"不仅是观察现象,更是把握本质;"致知"不仅是积累知识,更是形成教育智慧。这种知行合一的专业精神,必将使课堂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让学生技能水平显著提升。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递进逻辑,为中职教师指明了师德修养的路径。我们鼓励教师从"修身"做起,每日反思教学言行;将"齐家"精神延伸到教研组建设,营造和谐共进的团队文化;把"治国"情怀转化为对职业教育的社会担当。当教研组内部建立起真诚互助的关系,教育教学创新便水到渠成。这种由内而外、由己及人的修养过程,正是《大学》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革新精神,尤为切合职业教育的发展需求。面对快速变化的产业环境,中职教师更需要这种自我更新的勇气。我们倡导教师既要做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又要做教育创新的实践者。比如在礼仪教育中,既要保留"礼"的精神内核,又要融入现代职业规范;在德育工作中,既强调"诚"的传统价值,又结合当代工匠精神培育。这种古今融合的探索,使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主持人点评】"明德至善"的精神烛照到"苟日新日日新"的革新实践,郑院长为我们勾勒出《大学》精神与中职师德的融合图谱,愿我们每位教育者都都能有所收获,师德建设便不再是抽象规范,而是有温度、有力量的生命实践。

 

 


研读心得交流分享人:研读1组学员  郭秀林

《大学》的智慧告诉我们:教育者的修为是环环相扣的链条—“正心”给予我们对抗教育异化的勇气;“修身”铸就我们作为榜样的力量;“齐家”拓展我们育人的疆域。

一要正心—守住教育者的精神坐标。我们要回归育人的初心,守护教育作为"农业"的本质——不是标准化生产,而是为每粒种子提供恰好的阳光雨露。发掘每个孩子的潜力,因材施教,因材引导,让花成为花,让树成为树。拂去功利心是我们不唯分数看学生,怀着静待花开的耐心,追寻每个学生的成长进步;拂去功利心是我们一边在感叹学生厌学弃学难管难教,一边仍在精心备课,然后满含热情走进课堂,不断探究学生能接受的教育教学方法。我们常说:教育是良心活。这个“良“就是“好”“正”的意思,就是我们要怀着纯净的心愿、平和的心情、耐心的心态去教育学生,在教育耕耘的路上成就人生的意义。

二要修身—活成行走的教科书。不知大家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当我们买东西或跟陌生人打交道时,他们有时问我们:“你是不是老师?”而当我们反问他们怎么知道时,他们总是笑着说“看着像。”由此我感悟到:不管他们怀有正见还是偏见,社会已给我们的职业定义了基本的标准,那就是老师的修养要高于一般人。因为在社会的眼光中,老师是育人的,没有极高的修养怎么能教育别人?所以我们的言行举止处处在学生、家长、社会的监督之下,我们怎能不修养自己的身心呢?熟练的课堂技巧只是基础,真正的教育是“以心传心”。修身即修心,我们做教师的,唯有把自己的“心”修好,把自己的言行举止修好,才会唤醒学生,影响学生,多年以后,学生记住的不仅是公式,更是某种精神力量,那才是教育的意义。

三要齐家—构建成长共同体。学校班级可谓是师生的第二个家,家有家规,校有校训,班有班规,这里我们是肩负育人使命“家长”,就要负有责任心,以“正心修身”之念濡染学生,用规则指导学生,拨开他们的迷茫,引导他们找到前行的道路。希望有一天在我们教育引导下,孩子们都能找到人生的目标,拥有前进的动力,静下心来付诸行动,体验到生命的精彩。

【主持人点评】郭老师以教育者的三重修行为脉络,将《大学》中"正心修身齐家"的千年智慧,化作当代教师躬身践行的阶梯,让我们体会到真正的教育者必然是精神修行者,在正心修身齐家中实现我们的育人使命。

 


研读心得交流分享人:研读2组学员  温跃海

第六章“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强调诚意与慎独,在教育工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体现。在日常教学里,诚意意味着对教学工作的全心全意投入,不敷衍每一堂课,不糊弄每一个知识点。每一次备课,都当作是与学生的一次深度对话,精心准备,确保内容准确且生动。而慎独则是在无人监督时,依然坚守教育的初心与职业道德。即使在日常琐碎的工作中,没有领导的时刻关注,没有家长的实时监督,也要严格要求自己,认真批改每一份作业,耐心辅导每一位学生。因为教育是良心工程,唯有真诚对待,才能不愧于心。

 第七章“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时刻警示着我要注重自身修养。作为教师,我们是学生的镜子,我们的言行举止都可能在学生心中留下深深的印记。这就要求我们在生活与工作中,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展现出良好的品德修养。在与同事相处时,友善互助,共同进步,为学生营造和谐的人际氛围;在面对困难与挫折时,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用坚韧不拔的精神感染学生。以自身的正能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

第八章“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给了我深刻的启示。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育学生如同治理国家、管理家庭一样,要从根本抓起。这个根本就是学生的品德教育与行为习惯的养成。在课堂上,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通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同时,关注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帮助他们发挥自己的优势,克服困难,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

第九章“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让我明白在教育过程中,要以身作则。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比如要求学生勤奋学习,自己就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提升教育教学水平;要求学生遵守纪律,自己就要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只有这样,才能在学生中树立起威信,让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

【主持人点评】 温老师用教学中的全心投入、课堂上的品德培养,以身作则的教育威信等教育实践行为告诉我们《大学》中的经典思想从未尘封在古籍中,它正活在我们教师批改作业的红笔尖,活在课堂里与学生交汇的目光里,活在每一次“要求学生前先叩问己心”的自觉中。


组稿:吴海菊   

摄像:培训处  各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