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元过夜电话联系有电话_附近100块上门4个小时_同城300带吹电话

 
欢迎访问济宁教育学院!
官网
您当前的位置:
传承经典 涵养师德 赋能教育 ——济宁教育学院第二期“读经典 润师德”传统文化素养提升培训活动纪实(五)
来源: | 作者:培训处 | 发布时间: 2025-04-20 | 68 次浏览 | 分享到:

【编者按】中华经典是千年师道的智慧长河,师德涵养是教育初心的精神根系。济宁教育学院积极响应国家“文化强国”号召,深耕儒家文化沃土,将"修己安人"的师道精髓熔铸于教师培养体系,举行第二期"读经典 润师德"传统文化素养提升培训活动,在"知行合一"的育人实践中,研习经典涵养师德初心。全体教师从《大学》中体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责任担当,于《学记》里探寻“道而弗牵,强而弗抑”的教育智慧,在字里行间触摸教育的本质,在研讨交流中碰撞思想的火花。无论是课堂上的共读感悟,还是笔尖流淌的育人思索,皆凝结着对“为学、为教、为人”的深刻叩问。分享教师研修心得,既为留存文化传承的现场,更期激荡教育创新的涟漪,愿这些源于经典、发乎真心的文字,成为彼此滋养的精神纽带,让传承与创新在教育的土壤里共生共长,让师德的芬芳在经典的浸润中愈发醇厚。

 


研读心得交流分享人:研读4组学员  张焕领

一要以诚意筑教育基石,铸教师灵魂。《大学》中提到:“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这句话让我明白,“诚意”是教育的基石。身为中职教师,我们面对的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塑造的关键阶段。他们基础参差不齐,行为习惯有待完善,但每一个人都怀揣着对尊重、理解与引导的渴望。因此,“诚意”便是我们开启教育之门的钥匙,是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石。中职学生的个体差异显著,我们不能采用“一刀切”的方式去对待他们,而应以真诚的目光去细致观察,深入挖掘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帮助他们探寻最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

二要用正心引教育灯塔,立教师航标。《大学》警示我们:“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教师的内心状态,会如蝴蝶效应般,对教育教学效果产生深远影响。只有保持“正心”,才能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那座永不熄灭的灯塔,为他们照亮前行的方向。“正心”意味着坚守教育初心。我们要时刻铭记教育的使命,将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置于首位,而非仅仅聚焦于成绩与荣誉。在日常工作中,我始终秉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对待每一位学生一视同仁,努力为他们营造公平的学习环境。

三要以修身固教育根本,树教师榜样。《大学》强调:“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对于教师而言,教书与育人同等重要,而育人的前提是育己。只有不断提升自身修养,才能成为学生的榜样,引领他们健康成长。“修身”要求我们以身作则,将师德规范融入日常言行。我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可能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因此,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到为人师表。尊重学生的个性与想法,关爱他们的学习与生活,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和影响学生。

【主持人点评】张老师的分享让我们感受到一名教师对职业信仰的坚守——以诚意开启教育之门,以正心照亮学生前路,以修身树立师者榜样。这种知行合一的坚守,让三尺讲台成为了传道授业的圣殿,也让教师这个职业在浮躁时代中闪耀出温润如玉的光华。

 


研读心得交流分享人:研读2组学员  郭庆义

研读《大学》,传递智慧。教育的真谛,不在于外在的技巧与光环,而在于以诚意面对知识、以慎独坚守初心、以修己成就他人。

“诚意”是教育的根基。《大学》言:“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教师的职业本质是“以生命影响生命”,而这一过程的核心在于“诚意”。教学之诚:知识的传授若缺乏真诚,便沦为空洞的形式。教师需以对学科的热爱、对真理的敬畏感染学生,而非机械地完成教学任务;育人之诚:面对学生的困惑与成长需求,教师需摒弃功利心,以“如恶恶臭,如好好色”的真诚态度去倾听、引导,帮助学生找到内在的学习动力;自我之诚:教师需直面自己的局限与不足,不掩饰知识盲区,不回避教育难题,以身示范“知之为知之”的治学态度。

“慎独”是师德的试金石。《大学》提出“君子必慎其独也”,强调独处时的自律。教师作为学生的“隐性课程”,更需在无人监督时坚守职业操守。私德与公德的统一:教师的言行举止无论在校内校外,都可能被学生观察、模仿。备课是否精益求精?对学生的评价是否公正?这些细节皆需以“慎独”自省。教育无小事:批改作业时的一丝不苟、面对学生错误时的耐心包容、对弱势学生的默默关注,这些“无人看见”的细节,正是师德的具体体现。  

教育是“自修”与“化人”的统一。传第六章将“诚意”与“慎独”视为修身之本,而教师的成长路径亦如此。以修己达育人:教师若自身缺乏内在的澄明与坚定,便难以引导学生建立健全人格。《大学》中“富润屋,德润身”的比喻提醒我们,教师的精神境界是教育最深层的影响力。以慎独促共学:教师可通过创设坦诚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不欺暗室”,将“慎独”转化为集体中的相互信任。例如,组织学生讨论“作弊的代价”“网络匿名下的道德选择”等议题,引导学生理解“诚意”的现代意义。教师需以“诚意”面对自身知识的边界,通过持续学习打破“自欺”的舒适区,成为“终身成长”的示范者。

【主持人点评】郭老师围绕着大学第六章“诚意慎独”的思想展开,强调内在修养与真诚品格的统一,让我们体会到师德修养如何在教育的细微处绽放光芒。当教师自身成为“诚意”与“慎独”的践行者时,教育便自然成为点亮生命的火炬。

 


研读心得交流分享人:研读3组学员  李华

《大学》第七章:"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这四种情绪——愤怒、恐惧、偏好、忧虑——如同四面镜子,照出了人心最容易失正的角落。正心,首先要面对的是自我欺骗的顽疾,留意自己每日的情绪波动,我们会惊讶地发现,别人一次无意间的批评可以让我们半天闷闷不乐,一个未接来电能引发一连串灾难性想象,对某种食物的渴望会驱使我改变原定的健康饮食计划。这些看似平常的情绪反应,使人在不自觉中偏离了中正之道。

《大学》给出的解药是"格物致知"。通过研修,我理解到这不是被动的知识积累,而是主动的认知重构。当愤怒升起时,我们不再急于辩解或发泄,而是追溯愤怒的根源:是自尊受伤?是利益受损?还是单纯的误解?这种追溯不是为自己的情绪找借口,而是为了拨开情绪的表象,看清事物的本来面目。当将一次不愉快的对话拆解为对方的压力、双方的沟通误差和自己的敏感时,愤怒自然失去了立足之地,心便渐渐归于中正。

修身则是一场更为艰难的实践。《大学》将修身比作"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暗示这是一个需要反复打磨的过程。将经典中的原则转化为具体的生活实践:制定工作计划——不贪多求快,也不懈怠拖延;践行"慎独"的修养——即使无人监督,也保持行为的端正;培养"絜矩之道"——以同理心衡量与他人的交往。当外在行为形成习惯,内在心境也随之改变。

《大学》的修养论有着鲜明的社会维度。"修身"之后紧接着是"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意味着正心修身从来不是独善其身的自我陶醉。一个心正身修的人,会成为家庭、组织乃至社会的稳定器,这正是儒家"内圣外王"理想的现代体现。

《大学》的正心修身之道,提醒我们回归自我建设的基本功。在这次研修中,我体会到真正的改变不是来自外在的约束或他人的期待,而是源于自觉的自我转化。当一个人能够正视内心的偏颇,修正行为的偏差,他便开始了从被动生存向主动生活的转变。这种转变或许不会立竿见影地带来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但它能赋予生活一种深沉的质量和明晰的方向感。

【主持人点评】李老师从大学的正心修身之道切入,剖析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愤怒、恐惧、偏好、忧虑这些日常情绪,并从格物致知中给出解决之法,为我们的情绪管理提供了可操作的路径。几十载春风化雨,当我们把教室变成了修身养性的道场,当浮躁的青春遇上千年的智慧,那些曾被情绪困住的生命,终在"致知而后意诚"的实践中,找到安顿心灵的清泉。

 

组稿:吴海菊   

摄像:培训处  各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