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中华经典是千年师道的智慧长河,师德涵养是教育初心的精神根系。济宁教育学院积极响应国家“文化强国”号召,深耕儒家文化沃土,将"修己安人"的师道精髓熔铸于教师培养体系,举行第二期"读经典 润师德"传统文化素养提升培训活动,在"知行合一"的育人实践中,研习经典涵养师德初心。全体教师从《大学》中体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责任担当,于《学记》里探寻“道而弗牵,强而弗抑”的教育智慧,在字里行间触摸教育的本质,在研讨交流中碰撞思想的火花。无论是课堂上的共读感悟,还是笔尖流淌的育人思索,皆凝结着对“为学、为教、为人”的深刻叩问。分享教师研修心得,既为留存文化传承的现场,更期激荡教育创新的涟漪,愿这些源于经典、发乎真心的文字,成为彼此滋养的精神纽带,让传承与创新在教育的土壤里共生共长,让师德的芬芳在经典的浸润中愈发醇厚。
研读心得交流分享人:研读1组学员 郑晓晗
一要明德修身:教育者的自我修养与示范作用。《大学》开篇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苯逃谋局试谟诨叫讶说哪谠诘滦?,而教师作为引导者,需以身作则,修己达人。在英语教学中,我常以“修身”要求自己:备课时反复推敲如何在课堂中注重语言表达的严谨性,以规范的发音和语法传递知识,让学生感受语言之美。
在班级管理中,“修身”则体现为情绪管理与人格示范。中职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可能成为其效仿的模板。我曾遇到一名因家庭生变而厌学的学生,起初他抵触沟通,情绪也时常不稳定。我便以《大学》“正心诚意”为训,每日课后主动与他闲谈生活琐事,询问他学习中存在的困惑以及心中的烦恼,使其逐渐打开其心扉。正如《大学》所言:“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教师的真诚与耐心,往往是化解学生心结的钥匙。
二要格物致用:以实践为导向的教学创新?!洞笱А非康?/span>“致知在格物”,即通过探究事物本质获取真知。中职教育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更需践行这一理念。作为中职英语教师,我尝试将其转化为教学实践,在“职校生运动习惯”写作课中开展探索,收获了以下感悟:
其一,求真需“格物”。我摒弃空谈式写作,转而让学生现场投票生成运动数据。当柱状图显示“30%学生日均运动不足一小时”时,真实的冲击力瞬间点燃探究欲。这让我明白:《大学》所谓“即物穷理”,本质是让知识从生活中“长”出来。
其二,致知在“贯通。学生用英语分析数据背后的因果链时,一度陷入“作业多→没时间”的简单归因。我引导他们用“while”句型辨析中外差异,逐步理解“致知”不是孤立结论,而是多方求索后的逻辑自洽。这堂课让我深切体会到:经典从未远离现实。用《大学》智慧重构课堂,既能让学生在“格物”中扎根大地,亦能让语言学习在“致知”里向阳生长。
【主持人点评】郑老师结合英语教学,分享《〈大学〉学习心得》,从课堂上的语言之美到班级管理中的真诚陪伴,从格物致知的教学创新到贯通中西的逻辑思维,郑老师用实践证明:当经典智慧融入日常教学,教育便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之旅,让我们体会到教育真的是灵魂的唤醒,而非知识的灌输。
研读心得交流分享人:研读4组学员 潘迪悦
一要以“诚意正心”为基:以真诚之心践行师德。《大学》强调“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舞蹈教学不仅是技艺传授,更是心灵的对话。面对中职学生,部分学生存在学习动力不足、自信心较弱的特点,我深刻体会到“诚意”的重要性:
1.教学中的“不自欺”:在基本功训练时,若学生因畏难而退缩,不敷衍鼓励,而是以真诚的态度分析其问题(如“你的柔韧性需要加强,但节奏感是优势”),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正视不足、建立信心。
2.育人中的“慎独”:课堂内外言行一致,即使学生未察觉的细节,如示范动作的严谨性、对每位学生的耐心,始终以“慎独”精神要求自己,以身作则传递“艺德并重”的价值观。
二要以“修身齐家”为行:以德艺双修引领学生成长。 《大学》提出“身修而后家齐”,引申至教育中,“修身”是教师的立身之本,“齐家”则体现为班级管理与育人环境的营造。舞蹈班主任教师需“内外兼修”:一方面持续提升专业技能,如学习舞蹈编创技巧、研究青少年体能训练方法;另一方面注重涵养心性,如以平和心态应对学生叛逆期情绪,以包容心接纳不同身体条件的学生。将班级视为“家”,通过集体创作舞蹈作品、组织团队展演等活动,培养学生“互助、责任、协作”的意识。例如,在排练群舞时引导学生理解“齐家”的现代意义——个体融入集体才能成就艺术之美。
三要以“知止有定”为境:在浮躁中坚守教育初心?!洞笱А费浴爸苟笥卸ā?,面对职业教育中可能存在的功利化倾向,如重比赛成绩轻素养培养,我始终提醒自己“知止”。明确育人目标:舞蹈教育不仅是培养舞者,更是塑造健全人格。在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如古典舞身韵中的“圆”与“和”、劳动教育(如演出服装的自理与维护),帮助学生找到“立身之业”与“立心之本”。坚守师德底线:面对家长或社会的短期期待,如速成式训练,坚持以学生身心健康为原则,拒绝违背艺术规律的教学方式,以“定力”守护教育初心。
【主持人点评】潘老师从“不敷衍、不欺心”的诚意出发,让我们看到舞蹈课堂中师生心灵对话的真谛;以“内外兼修”的躬身践行,诠释了教师“艺德双修”的担当。
研读心得交流分享人:研读3组学员 杨亮
创新是新时代的重要符号,更是每个时期社会发展的动力?!洞笱А返诙绿岬?/span>“苟日新,日日新,有日新”,告诫我们坚持创新才能促进社会进步。
大多数人会有一种疑问,我不知道怎样创新,或者是我不会创新只会执行,这怎么办呢?我认为只要不阻碍创新就算是支持创新。持抱残守缺、不思进取理念而又阻碍创新的人会陷入困顿的境遇。倭仁就因反对洋务运动中的新式教育,使自己狼狈不堪。倭仁(1804—1871),乌齐格里氏,蒙古正红旗人,河南驻防。他是晚清理学大家、同治帝老师、文渊阁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
同治五年(1866年)十一月,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上奏,请求在京师同文馆下,添设一个天文算学馆。招生对象是“满汉举人及恩、拔、岁、副、优贡, 汉文业已通顺者”和“正途出生五品以下满汉京外各官”。
同文馆增设专业、扩大招生的奏请遭到了正途出身官员的反对和抵制。反对派中官职最高、影响最大的人是帝师倭仁。倭仁站在维护国本和民族大义的高点,于同治六年二月上折“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今求之一艺之末,而又奉夷人为师,无论夷人诡橘,未必传其精巧,即使教者诚教,学者诚学,所成就者不过术数之士?!彼ゴ康奈炊匝笕硕炊钥蒲В⑶宜衔泄⒉蝗狈Υ死嗳瞬?,“天下之大,不患无才。如以天文、算学必须讲习,博采旁求,必有精其术者,何必夷人,何必师事夷人?”
奕訢等人抓住机会,联名上折驳斥倭仁及其支持者只会空谈。总理衙门大臣拿倭仁所说天下“必有精其术者,何必夷人”做文章,请太后和皇帝允许倭仁保举天文算学方面的人才另设一馆,与同文馆相互竞争,共同为朝廷培养栋梁。倭仁当然找不到精于此学的人才,只能回答“不敢妄?!?。
恭亲王奕訢没有就此罢手,他奏请太后让63岁的帝师倭仁在总理衙门行走,慈禧真的同意了。倭仁赶紧向太后请求辞去总理大臣的职务,奈何事与愿违,他的“辞折未允也。”
倭仁对总理衙门事务一窍不通,他羞于跟洋务发生关联。这位理学大家面临着两难的选择,不去则不忠,去则受辱。不过倭仁最终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好办法,他在退朝之时上马不慎跌下受伤,以足疾的借口在家休养,坚决不去总理衙门报道。63岁的一品大员选择骑马而不是坐轿出行,难免使人怀疑其是否故意为之。最终倭仁的目的达到了,慈禧太后准许他开去一切差使,只在弘德殿行走。
倭仁的困顿启示我们,要以史为鉴坚持开放创新,思想上不能封闭保守,行动上不能拖别人的后腿。
【主持人点评】杨老师用故事的形式告诉我们封闭保守不仅导致个人失势,更使国家错失发展良机。从历史的镜鉴到现实的警示,让我们明白只有抱有"苟日新,日日新,有日新"的创新精神,才能实现《大学》所言"作新民"的教育使命。
【编后语】当"明德至善"的古训与现代课堂的智慧相遇,当"格物致知"的哲思与教书育人的实践相融,教育者们在这场跨越千年的对话中,谱写出独特的生命乐章。我们阅完这期心得,眼前浮现的不仅是《大学》的文辞章句,更是无数教育者在日常中践行经典的身影。九位教育者的文字里,都藏着一种"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教育理想。有人在自我修炼中靠近"至善",把终身学习视为教师职业的应有姿态;有人在课程设计中追求"至善",让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有人在班级管理中践行"至善",将制度约束与文化浸润有机结合。这种对"至善"的追寻,本质上是教育者对完美教育境界的永恒叩问。他们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在一节节课、一次次谈心、一回回反思中,让“大学之道”落地生根。正如《大学》所言:“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教育的远方,从来都始于脚下的每一步深耕。愿我们始终怀揣对经典的敬畏与热爱,在育人之路上,既仰望星空,更脚踏实地—这,或许就是我们向经典致敬的最好方式。
组稿:吴海菊
摄像:培训处 各学部